【文/调查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】
“上甘岭打响的时分,我没想到能活着回来。”林炳远爷爷对我说,“几十年间,研讨了许多军史材料,成果更想不明白了。”
1952年10月14日,上甘岭战争打响。我军于10月30日开端大反击,敞开了“最绵长的43天”里的第三阶段。
这是11月1日至11月5日,发生在2号阵地和8号阵地的故事:一个名叫林炳远的小兵士,边学边打,短短几天,从一个“新兵蛋子”蜕变为歼敌140余人的“孤胆英豪”,发明了单兵军史奇观。
一
林炳远,1933年11月生,四川南充人。1950年,朝鲜战争迸发,祖国宣布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召唤,发动青年积极从军。
1951年头,部队来到了林炳远老家南部县度门乡。有一天,林炳远的父亲急匆匆地回来家中,对儿子们说:“我国解放了,咱们要感恩党和国家。抗美援朝,咱们家里人必定要去。”
林炳远和哥哥林高远当即报了名。在他的回想中,那天乡里有70多名年轻人一同报名从军。林爷爷幽默地告知我:“报名的时分,我妈觉得我年纪小,更期望部队收我二哥。但交表时,不知道怎样那么巧,来阵风一吹,把我的那个报名表吹到前面了。”
因有“春风来相助”,1951年4月,林炳远得偿所愿,正式参加我国公民志愿军。入伍那天,家人和乡亲们一路簇拥,把新兵们送到了村口。
1951年9月,林炳远赴朝作战。开端,他被分到炮兵排里当通讯员。指导员找到林炳远,说他个子太小扛不动炮弹,让他回国。“我死活不干,我是来抗美援朝的。要是回去了,今后在家园还怎样抬得起头?”在林炳远的软磨硬泡下,他终究从炮兵转为了步卒,被分配到29师86团3营9连。
成为步卒后,他满脑子想着“为祖国建功、当英豪”,这个剧烈的期望源于一次庆功大会和一封来自家园的信。
在战争英豪崔建国和刘兴文的庆功大会上,备受鼓动的林炳远振奋得夜不能寐:“刘兴文同志才十几岁,他能为祖国建功当英豪,我也能!”
而家书里哥哥的一段话,更是让林炳远“有些遭到影响”。1952年夏天,报名从军但惋惜落选的二哥来信:“咱们四川出了不少英豪,跟你一块去朝鲜的,也有好几个人捎了喜报回家了,咱父亲和母亲都望着你能早点寄个喜报来。”哥哥还问他:“我四月里现已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,不知你入了团没有?”林炳远有些满意地想:“你四月入团的,我三月就入团了。”但想到家人问“喜报”,又有些不安,他暗下决心:“我必定会把喜报寄回家去!”
此刻,满脑子揣摩怎样“当英豪”的林炳远,实际上仍是一枚“新兵蛋子”。他打的榜首场真实意义上的仗,是上甘岭597.9高地的大反击。
二
10月30日,上甘岭战争反扑开端了。31日,林炳远地点的9连接到指令:夺回597.9高地上的2号阵地和8号阵地。
咱们先来简略看看这两个阵地的散布。
从主峰向东北延伸的一条山梁,顺次散布着1号、8号(美方称耶尼鲁赛尔高地)和2号阵地(美方称罗素峰)。其间8号阵地,间隔南韩戎行前沿阵地仅百米。
林炳远还记住那一天暴风高文,风雨交加。“美国兵怕冷,缩着不肯打,那是他们最软弱的时分。”除了“娇气”、“精神差”、“怕近战夜战”以外,敌军与志愿军还有一点不同:敌方步卒每次都在飞机狂轰乱炸、连天炮火进犯阵地后,认为阵地上已无志愿军存活才开端进攻,永久不会“冒着敌人的炮火行进”。
歇息的美军沉浸在占据阵地的快乐里,非常懈怠。9连的奇袭,令8号阵地上的敌人慌成一团。
朝鲜战场上,志愿军的奇袭令美军想不通:分明炮火已将阵地犁了一遍又一遍,为什么还有志愿军“冒”出来?为什么突袭自己的志愿军如同没几个,却又如同雨后春笋都是?
9连灵敏克复了8号阵地,剩余的敌人沿着山脊向2号阵地溃逃,兵士们捉住战机猛打猛追,又趁热打铁拿下了2号阵地。但很快,后方敌军向2号阵地发射了密布的炮火,并安排大批步卒对阵地建议进攻。
11月1日的剧烈战争,直到深夜时分才完毕。
指导员数了数,9连的同志简直都献身了,加上自己,仅剩9人。天一亮敌人又会进攻,指导员指令分红2组,班长和副班长各带3名兵士,护卫2号阵地和8号阵地。
林炳远跟从班长罗起据守2号阵地,他身上捆上一圈手榴弹,另再备有一箱。
11月2日,天刚蒙蒙亮,在坑道里的兵士们感觉到巨大的轰动,知道敌人开端建议猛攻了。在班长的示意下,林炳远等3名兵士向坑道口走去,班长指令林炳远走在最终。
小队刚钻出坑道,一发炮弹袭来,林炳远随即失去了知道。“不知道过了多久,坑道内的伤员把我从垮塌的泥土块里挖了出来。”林炳远头痛欲裂,他摇摇晃晃地动身,彼时,林炳远还不确认,班长是否现已献身了。
他一边向着阵地走,一边喊着“班长!班长!”老英豪对我说:“我想便是死,也得死在阵地上。”
四周没有人回应,阵地上依旧是炮火轰鸣的声响。林炳远荫蔽到一个壕沟里调查敌情。没有了班长,林炳远感到少许苍茫。天亮了,林炳远的耳边响起了马达的轰鸣声,敌人约莫一个连的步卒开端向2号阵地杀来。
“只要我一个人了,该怎样打?”在大反击前的几个月,林炳远做的最多的是挖坑道,大反击开端后的作战,也都是“爆破铁丝网”和“遵从班长指挥,指哪打哪”,他并没有与敌人面对面厮杀的经历。纠结一再,林炳远决议再等等。
“我不是怕死。”他对我说:“我想等敌人多聚一点,多杀几个。大不了和他们玉石俱焚!即便死了,老子也要吓他们一跳,让敌人认为阵地还埋伏着人,不敢再接近。”
林炳远荫蔽在壕沟里调查着敌人。敌人间隔他约30米时,8号阵地的机枪班班长马正斌赶来了。
林炳远计划冲出去,马班长让他别急,等敌人接近一点再打。他教训道:“和美国鬼子打,必定要防好炮。防好炮,敌人步卒好打。”他还教林炳远要“近战、狠打、快打快收”。
简略来说,近战,指敌人到间隔自己十几米的当地再进犯,“出手就要让敌人减员、不糟蹋子弹手雷还能震撼其他敌人”;狠打,即抓准少纵即逝的战机狠狠冲击敌人。“敌军怕近战和肉搏,一遇袭便会叫喊着向后方逃去,此刻将手榴弹精准地扔至敌人后方,力争上游逃跑的敌群便会被炸得尸横遍野”;快打快收,“灵敏消除敌人回来阵地、保存自己”。
在马班长的指导下,林炳远越打越随手,越打胆越大,他乃至滚出壕沟,冲到敌人身边几米处扔手榴弹又灵敏荫蔽起来。两人配合默契,有时分你这边丢一颗,我那儿丢一颗,把敌人逼成一团时,再向敌群中丢一颗,炸得敌人尸横遍野。
敌人久攻不下。天亮透了,敌军干休了。
11月2日夜晚,林炳远和马班长两人在2号阵地上聊地利,他发现自己不再严重苍茫了。从面对面杀死榜首个敌人开端,林炳远自觉蜕变成了一名老兵。
11月3日,在飞机大炮的维护下,敌人的进攻开端了。一发炮弹在马班长邻近爆破,飞溅的弹片刺进林炳远的头皮,喷涌的鲜血隐瞒住了他的一只眼睛,他的一只耳朵也好像没了听力。
顾不得自己的伤势,林炳远将双腿被炸断的马班长拖到一个弹坑里。变成了“血人”的马班长对林炳远说:“林炳远,你是青年团员,现在是安排检测你的时分了。你必定要完成任务,确保做到人在阵地在,为咱们连的人报仇!”
班长罗起和战友黄智辉,也曾对林炳远说过相同的话。回想到此处,林爷爷对我说:“我想告知马班长,你定心,阵地有我在!”可他还没说完,马班长现已咽了气。
在上甘岭,这些老兵总是很照料新兵林炳远。“吃白面时,他们会以我长身体为由多分我一点,睡觉时成心把我挤到坑道最里边,就连出坑道口,他们也总是走在前面,美名其曰让我‘垫后’……”
林炳远忘不了,亦父亦兄亦师的马班长对自己的关怀备至;他忘不了,挂彩的班长出坑道前对自己的鼓动和嘱托;他也忘不了,那天早上黄智辉挖开敌人摧毁的坑道口,说着“我是党员我先上”,榜首个冲出去的场景。
但是现在,这些有着一起崇奉、情比金坚的战友们都走了,阵地上又只剩林炳远一人。
正午时分,他将剩余的手雷、手榴弹悉数捆在身上。等敌人间隔他只剩余十几米时,他荫蔽在壕沟里向敌群扔去几颗手榴弹。这几颗手榴弹不只把敌人炸得人仰马翻,更是炸起了漫天的灰土。趁敌人视野不明时,林炳远跳出工事,双管齐下,左面扔一颗手雷,右边一颗,惊魂未定的敌军开端撤离。
林炳远看着敌人惧怕难堪的姿态,浑身的劲往外冒,他不要命地扔着手雷,自己的手雷扔完了,就拣起敌人逃跑时坠落的手榴弹持续扔,竟一个人“撵”着羊群相同的敌人往前跑!
林炳远“撵”得敌群向左面山崖跑,有些敌人失脚摔了下去,他又炸得敌人向右面逃跑,许多敌人便倒在了8号阵地的机枪声里;而我军五圣山和主阵地的调查哨,发现敌人乱成了一锅粥的时分,步炮协作也极为精彩默契。
林炳远很快追到了美军阵地前沿左边,看到约两个排的美军好像正在集结,二话不说就朝敌群中投出手榴弹。彻底没有防备的美军瞬间被炸死了多半,剩余的人乱作一团,林炳远趁机又荫蔽着退回了阵地。
回想到此处,林爷爷疑问地说:“我也想不到呢。”
这种不符合逻辑的作战奇观并非孤例,王占山、胡修道、张桃芳、刘光子等都是如此。我军的战神谱上,有着太多俗人之躯比肩神灵的英豪们。
李奇微曾在回想录中描绘过相似场景:“想要拦住一只败军就和拦住一场雪崩差不多,一个团的兵士竟然被五个我国兵士撵得丢掉了魂。”他所说的,是第三次战争中,“追击英豪”冷树国带领的5人作战小队。
或许,正如此前身经百战的裴荣高老连长告知我的那样:“战场上,英勇比怯弱更安全,冲击比撤离更能救命。”
11月4日黄昏,敌人中止了进犯。林炳远四处查找能用的兵器,又在坑道中找到了3名浑身是血的伤员。他们再次组成作战小队,预备迎候敌人第五天的进攻。
11月5日清晨,林炳远往棉衣口袋里揣了几颗手榴弹,肩上又扛着一箱,再次来到阵地上。此刻敌人一个连的军力现已进到了2号阵地前的小阵地,但至高点还未被占据。4名兵士从高处不断抛掷手榴弹、手雷,击退了敌人一波波进攻。
后来,敌军将领好像失去了耐性,为了拿下上甘岭,他们不再等“联合国军”的步卒们撤离,便开端了狂轰乱炸。
这次进犯之后,3名伤员不幸献身。敌人还在建议进犯,势单力薄的林炳远抵挡不住,向山顶已被摧毁的碉堡坑里退去。
他趴在里边清点配备,发现没剩几枚手榴弹了。
“我身上挂彩,敌人也杀了不少。剩余的最多便是战死,现已没有什么让我惧怕的了。”林炳远说,“我想,我该去见战友了。”
他做好了与敌人玉石俱焚的预备,恰在此刻,林炳远遽然看见了一高一矮两名兵士,他们正扛着弹药前来援助。林炳远赶忙招待他们上来,三人与敌军一番激战后,再次将敌人打退。
但没多久,那两位战友也献身了。“这个时分,我又不想死了。我要维护坑道里幸存的伤员,我给指导员、班长还有战友们许诺了,人在阵地在。”林爷爷告知我,“那么多战友没有活下来。我只记住开端连队里战友们的姓名,后来共处几天的战友和援助的战友,我认都不知道。我要是死了,谁还知道他们的事?”
“你们非要说我是英豪,英豪这个称谓也不是我个人的。”林爷爷着重,“是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,把阵地和这个称谓交给我了。”
11月5日下午三时,在志愿军的炮火维护下,连队吹响了冲击号,吓得邻近的敌人丧魂落魄、溃不成军。林炳远在激战几日、击退敌人许多波进犯之后,等到了援军的到来。
阵地,一直在我军的手上。1952年11月6日,美国第八集团军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无法地供认,“联合国军在三角形山是被打败了”。
图源 《上甘岭战争》解放军高级军事学院战略教研室1964.9
三
《我国公民解放军军史·英模卷》中有如下记载:“上甘岭战争中,林炳远地点连反击597.9高地。他在这次战争中共毙伤敌140余人,立特等功,获二级英豪称谓。”战后,林炳远荣获“朝鲜民主主义公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”,被评定为七级伤残。
聂济峰将军在口述实录中,说到林炳远说:“其实究竟上来了多少敌人,他自己也数不清楚”、“五圣山和主阵地上的炮兵调查哨看得很清楚,约一个连的敌人大举进攻,活着回去的只要十几个。”
1953年6月,年仅20岁的林炳远作为战争英豪,来到北京参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2次全国代表大会,遭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。当林炳远在大会主席台上作陈述时,台下翻天覆地的掌声一浪盖过一浪。至今回想起来,仍令他心潮澎湃。
“那掌声不是给我的,是给一切的志愿军英豪勇士们。”林爷爷不止一次对我说:“你们年轻人‘追星’,也不是追我这个老头子,你们追的是许多的志愿军。”
“军史留名,故乡生辉”。在林爷爷家中,我看到了邱少云团赠予老英豪的牌子。林炳远和邱少云勇士是战友,在林炳远回国后40多年的军旅日子中,他一直在邱少云部队里。1978年,他作为解放军代表之一,到会第五届全国公民代表大会。
1969年5月,林炳远为部队兵士做刺杀演示
阳光照入客厅,另一副由解放军榜首六七团赠予的牌子熠熠生辉,上面的字金光闪闪——“上甘岭上威名远震,孤胆英豪兵马溢芳”。
林爷爷告知我:“几十年里,有太多人问我怎样坚持战争几天几夜的?怎样活下来的?”
“那爷爷你怎样答复的呢?”
“我总结呢,我是为了祖国和公民去交兵的,那我就不怕死,我不怕死就要打胜仗,打胜仗就要消除敌人,消除敌人就会保存自己,所以我没死。”
他好像陷入了时间短的回想,顷刻后,笑着说:“或许,要看你怎样界说‘武士’和‘崇奉’吧!”
跋文
退休之后,林炳远爷爷一直坚持两个习气:一是每天看新闻联播和报刊报纸;二是每天坚持步行一万步。
他“活到老、学到老”,不只娴熟运用智能手机看直播、网络购物,还教了不少战友或战友子孙注册微信号,经常和他们视频谈天。2021年的某天,林爷爷在某地进行爱国主义讲座,回到家后,他在视频电话里对我说:
“我今日很快乐。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崇尚英豪、争当英豪,证明咱们祖国越来越有期望!你看我发呆没有?状况还能够吧?我快乐得很啊,我感觉自己能活到90多岁!”
2022年2月,林爷爷曾因脑梗中风,致半身麻痹。现已89岁高龄的他再一次震动世人、展示了坚强的生命力:在入院清醒后,白叟坚持每天看报学习、下地步行。通过当地医院和子女的悉心照料,不到2个月,老英豪已康复到和之前无太大差异。
现在,他简直康复如初,依旧神采飞扬、思想灵敏。他说:“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,一直让脑力和膂力保持在最佳状况,才能为社会多作些奉献。”